澳鹏干货 | 大模型也会"说谎"?深度解析幻觉成因与治理方案
11/20/2025

众所周知,大语言模型会产生"幻觉"(hallucination)。但当模型“自信地”输出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信息时,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机制?
这些幻觉不仅削弱用户信任,更在医疗、法律等敏感领域埋下安全隐患。根据OpenAI团队最新研究,幻觉现象根植于模型的核心训练机制,而非偶然错误。本文将深入解析幻觉成因,并分享构建可信AI的实践方案。
幻觉溯源:从训练机制到评估缺陷
OpenAI团队在《语言模型为何产生幻觉》中指出,这一现象根植于模型的核心机制。
研究团队在测试中发现:当被问“DEEPSEEK中有几个字母D”时,部分模型自信地回答"2个"或"3个"——这种"自信地犯错"正是幻觉的典型特征。
核心机制缺陷体现在三个层面:
- 预训练误差不可避免:即使采用完美训练数据,基于预测损失最小化的数学原理也会产生基础错误率。幻觉本质是概率优化的统计副产品,就像学生为了完成试卷而不得不猜测答案。
- 后训练机制鼓励猜测:由于评估体系将"我不知道"判为零分,模型在不确定性面前选择"虚张声势"反而成为最优策略。
- 基准测试放大偏差:MMLU、GPQA等主流评估体系过度惩罚不确定性,导致"诚实"模型反被扣分,这就导致模型学会优先追求看似合理,而非确保正确。
现实风险:当幻觉照进关键领域
从学术研究到司法实践,幻觉正在造成切实危害。模型在总结学术论文时会虚构研究成果,在医疗场景中会编造不存在的治疗方案...司法领域的教训尤为深刻:
- 航空诉讼案(2023):某律所在处理客户诉讼时,使用大模型进行法律研究,结果提交的诉状中引用了6个完全虚构的判例。最终法院认定其"故意回避事实核查并作出虚假陈述",处以重罚。
- 版权纠纷案(2025):某公司在音乐版权纠纷案的法律文书中出现虚构引用,尽管律师团队辩称这是"引用错误而非故意伪造",法官仍指出,即使在人工复核下,幻觉内容仍可能蒙混过关。
这些案例显示,幻觉已突破实验室边界,在现实世界各领域产生连锁反应:物流信息错误引发系统崩溃、投资建议失真导致金钱损失、客服机器人编造服务内容损害用户体验等等。
构建可信AI的四重防线
基于最新研究成果,澳鹏研究团队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:
- 重构评估体系:设计奖励"诚实存疑"的基准测试,让承认不确定性获得合理分数,从根本上改变模型的优化目标。
- 完善置信度校准:建立信心-准确性匹配机制,将"拒绝回答"纳入负责任行为范畴,确保模型在不确定性面前选择诚实而非欺骗。
- 深化人机协同:在关键领域保留专家审核环节,通过人类智慧弥补模型盲区,构建多层次的质检防线。
- 持续数据优化:通过高质量、多领域的训练数据,确保模型学习路径与实际场景对齐,从源头上减少幻觉产生的基础。
核心洞察与行动指南
- 系统化视角:将幻觉视为需要全链路投资与治理的系统性问题
- 评估革新:重建评估标准,奖励准确性与诚实度,而非鼓励虚张声势
- 人机协同:保持人类监督,建立实时纠错与反馈机制
- 数据为本:以高质量、多样化的数据为基础,持续优化模型表现
- 持续迭代:建立监控-修正-优化的闭环体系,适配模型在新场景中的表现
在澳鹏,我们正将这些洞见转化为实践:通过专业的LLM评估策略和数据解决方案,助力企业构建更可靠的AI系统。科学研究已揭示幻觉的根源,下一步需要我们共同重塑基准测试、数据管道和行业标准——让“可信、可靠”成为AI新时代的基石。

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1377号